查看原文
其他

浙教版初中科学7-9年级全册微课+考点+课件教案汇总(文末下载)

浙教版七上科学微课+考点+课件教案

浙教版七下科学微课+考点+课件教案


浙教版八上科学微课+考点+课件教案

浙教版八下科学微课+考点+课件教案


浙教版九上科学微课+考点+课件教案

浙教版九下科学微课+考点+课件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考点提纲

七年级科学 科学入门

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工具的用途:进行测量,做出准确判断,扩大观察范围测量:是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交流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多少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本身决定的,不随形状,状态,温度,位置或宇宙空间的改变的而改变)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计的测量原理:利用液体(水银,酒精,煤油等)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小刻度——分度值:每小格所代表的值(1mm) 量程——最大的测量范围长度的测量: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最小刻度值)使用方法:  放正确:刻度尺贴近并平行于被测长度看清楚:读数时,视线垂直于刻度尺读清楚:读数要注意最小刻度记清楚:记录结果要有单位体积的测量:(1)形状规则的物体 仪器:刻度尺 方法:体积=长×宽×高液体的体积:仪器:量筒或者量杯 方法;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仪器:量筒或量杯 方法: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将

 

玩具小动物浸没在水中,测出水和玩具小动物的总体积V2,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V=V2–V1 温度的测量水银温度计不能够离开人体,测量范围大,可准确到1摄氏度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因为有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结构,35℃

~42℃测量范围小,可精确到0.1摄氏度正确的使用托盘天平

1.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0”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称量。左物右码,同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这时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3.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将游码归零。

注意事项:

1.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和砝码;

2.取放砝码是要用镊子;

3.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

4.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5.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

6.已经调好的天平移动位置后,应重新调平

7.称量过程中,不可再调动平衡螺母

观察生物

营养方式 能否快速运动 对刺激的反映

动物 以现存的有机物为食 灵敏

植物 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 不能 不灵敏

1.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的七大特征:

1.能新陈代谢; 2.有应激性;3.有细胞结构;4.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5.会遗传和变异;6.能够生长;

7.可以繁殖后代。

划分:自然界的物体,根据能否呼吸,能否生长,是否需要营养物质等特征

(2)动植物的主要差别  


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以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2.蜗牛的基本常识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但没有听觉。

身体有:触角(两对上长下短),壳(具有保护作用),足(在腹部),眼(长在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是农业的害虫


3.动物的分类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将所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特征 代表动物

鱼类 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无四肢 草鱼,金鱼

鸟类 卵生,有翅膀,体外长着光泽的羽毛 鸽子,喜鹊,鸡

两栖类 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或水中生活 娃娃鱼,青蛙

爬行类 体温不恒定,用肺呼吸,表皮干燥 乌龟,扬子鳄

哺乳类 体温恒定,胎生,用母乳哺育幼儿 熊猫,狮子,海豚

无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特征 代表动物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部扁平 涡虫,血吸虫,绦虫

腔肠动物 身体辐射对称 水母,水螅,海蛰,珊瑚虫

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 海参,海胆

节肢动物 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 蝗虫,蜈蚣,蚱蜢,蝴蝶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有贝壳 蜗牛,河蚌,乌贼

环节动物 身体有许多体节 蚯蚓,沙蚕,蚂蝗,水蛭

线形动物 身体线形,不分节 蛔虫,钩虫,丝虫

4、 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分为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数量和种类是生物界中最多的,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还有复眼和口器。

5、 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的等级越高,同类生物的差别越大;分类等级越低,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多。

果实 种子 代表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郁金香,玉兰,睡莲,樟

裸子植物 水杉,银杏,黑松,侧柏

孢子植物 蕨类植物 满江红(绿萍),贯众

苔藓植物 地钱,葫芦藓,墙藓

藻类植物 紫菜,水绵,海带,衣藻

6、 植物的分类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在于内部结构: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包被,发育成种子后外有果皮包被;而裸子植物则没有。

所有开花的基本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

7、 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机构。

8、 细胞的结构

三大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

9、 显微镜下

(1) 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生长(使子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分化(出现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的结果。(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2) 单细胞生物: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里。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等。

(3) 细菌(和真菌合称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按形态分为三种:杆菌,球菌,螺旋菌。靠分裂生殖

(4) 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主要有三类:酵母菌,霉菌,食用菌。常见的食物菌有:香菇,蘑菇,木耳,金针菇,灵芝,银耳。

 

地球与宇宙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 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

(2)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4. 东半球包括:0°~160° E和0°~20° W;西半球包括:160° E~180° E和20°

W~180° W

5. 160° E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20° W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

6. 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 ~30° 30° ~60° 60° ~90°

7. 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8. 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9.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9.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9.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9.3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2)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9.4地图图幅大小一样,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描述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描述的内容越简略。

10.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和叶镶嵌等都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11.太阳是一颗气体星球。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光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日冕层。

12.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不能直接观察太阳

1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山脉和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14.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没有空气和水

15.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1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17.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18.星空的方向: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19.北极星是北半球上最好的指北参照物。

20.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看到的星空不一样;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看到的星空不一样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的变化。

22.月相成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2)日、地、月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23.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个月相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

24.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 农历时间 日、地、月位置关系 视觉形状新月 初一(朔日)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居中。 不可见

半圆。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上弦月 初七、初八 大致成直角,月在地以西

月面朝西

满月 十五、十六(望日) 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地居中 通宵可见,一轮明月

半圆。下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大致成直角,月球在地球以东

月面朝东

25.日食与月食

日食 月食

 

概念 太阳表面全部和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月球表面全部和部分变暗的现象

三者的位置 月亮位于太阳、地球的中间 地球位于月亮、太阳的中间

发生时间 农历初一 农历十五

 类 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黑) 月全食、月偏食(古铜色)

过程 亏损于西(右)面,复圆于东(左)面 亏损于东(左)面,复圆于西(右)面

持续时间 几分钟 一般1-2小时

形成原因 月球挡住了太阳光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26.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的原因: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有一个5° 的左右的夹角。

27.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或速度)与绕地球公转周期(或速度)是相同的

28.太阳系

太阳:太阳系的中心

水、金、地、火  类地行星太八大行星 木、土  巨行星天、海  远日行星阳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卫星:绕各大行星运转的天体

系彗星: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向太阳,离太阳越近彗尾就越长

29.行星之最:

(1)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貌似月球

(2) 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  

(3) 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有光环,最显著的特点南半球有一个眼色鲜艳的大红斑

(4) 土星:体积第二,质量最小的行星,卫星最多的行星,有光环

(5) 金星:最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太白金星、“启明星” “长庚星”

(6) 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 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

物质的特性复习升华(吸热)

  气体

凝华(放热)

第一节 熔化与凝固一、比较熔化、凝固

熔化 凝固

概念 固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实例 冰化为水 水结成冰

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规律 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晶体在一定温度

 

(熔点)下熔化,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晶体在一定温度(凝固点)下凝固,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二、 硫代硫酸钠(晶体)的熔化过程

温度(0c) AB段是固体状态,

BC段是固、液体共存状态,

CD段是液体状态,

从外界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1 2 3 4 5 6

三、 松香(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温度(0c)

 

非晶体没有熔点

40

1 2 3 4 5 6 时间(t)

四、常见晶体的熔(凝固)点:水 00C 硫代硫酸钠 480C 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钨五、熔(凝固)点与温度计:在南极长城站气温常达-400C,在那里测量气温不应选用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凝固(熔)点是-390C,那时水银已经凝固成固体,不能进行测量了。

 

第二节 汽化与液化一、 汽化:(比较蒸发、沸腾)

不同点 相同点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只在表面发生 缓慢的 都是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沸腾 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剧烈的

二、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高低。

2液体表面积大小。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2.蒸发应用:1晒衣服、吹干头发(加快蒸发的三个因素)

2人出汗凉快、狗热伸长舌头(蒸发吸热降温)

3吹电风扇凉快(加快蒸发吸热降温)

4农业喷灌滴灌传输(减少蒸发)三、沸腾:

1.液体沸腾时继续从外界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0C。低沸点物质常用于医学中的冷冻治疗,例如:将低沸点的液态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局部组织冷冻。

4.沸点与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时,不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沸点是780C,那时因酒精沸腾会胀破温度计。

四、液化

 

1.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2.应用:

1 打火机、液化石油气、液氢、液氧(压缩体积液化)

2电冰箱、空调(利用压缩几压缩体积液化在外放出热,到里面汽化时吸热降温)

3同质量1000C的水蒸汽比1000C的水烫伤严重。(1000C的水蒸汽液化成1000C的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第三节 升华与凝华

1.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水 汽化(蒸发) 水蒸气 液化 云、雨(水珠)凝固 雪液化

  霜(固态冰)

2. 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雾松(凝华) 樟脑丸变小(升华)

干冰胡须(凝华) 冰冻的衣服晾干(升华)

冰棒上的白粉(凝华) 霜的形成(凝华)冬天窗户上结的冰花(凝华)

灯泡变黑(钨丝在通电时高温下升华,后遇到较冷的灯泡玻璃凝华成小颗粒)  冰棒四周的白气(液化) 云、雾、露的形成(液化)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液化) 打开冰箱冲出的白气(液化)气体打火机(压缩体积液化) 液化石油气(压缩体积液化)热水上面的白气(先汽化后液化)河面上的雾气(先汽化后液化)电冰箱、空调制冷(外压缩体积液化,里汽化吸热)

冷冻治疗(先压缩体积液化,后汽化吸热)

雪的形成(凝固) 冰雪融化(熔化)河面结冰(凝固)

火山岩浆冷却成岩石(凝固)  

第四节 物质的构成一、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中的一种。分子很小(比细胞小的多,例如甘蔗的细胞中液泡中的细胞液中有很多个水分子和蔗糖分子),只有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二、 分子之间有空隙

1.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2.固体分子之间、液体分子之间和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且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小,而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很大。

3.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说明冰分子间空隙大,水分子间空隙小。

 

三、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1.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外一处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还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

 

3.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

4.应用:闻到香水、抄菜的味道——气体扩散墨水在清水中慢慢散开——液体扩散

压在一起的金铅五年后结合在一起——固体扩散

5.比较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快慢可以得到:气体分子运动比液体、固体分子运动要剧烈。

四.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蒸发的实质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水中加盐,可以看到盐溶解在水中,但逐渐增加盐量,一定程度时盐就不再溶解了。

二. 物质的溶解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给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的盐溶液加热,又可以溶解一部分盐,说明温度越高,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向河里排放热水会造成鱼缺氧而死、给汽水加热会有气泡冒出,都说明了: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

三.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等量的水中,可以溶解的糖比盐多。

四.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油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于香蕉水。油漆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于汽油。

污渍用洗洁精更容易洗掉是因为它更容易溶解在洗洁精溶液中

五.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六.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的因素:  

定量的水和食盐,食盐一次性放入水中,影响因素有:

1.颗粒大小 2。温度高低 3 是否搅拌

在研究其中一个因素是要控制其他因素相同的实验条件。

第六节 物质的酸碱性一、酸碱性物质:

酸性物质:醋、柠檬、苹果、盐酸、硫酸、硝酸……强酸具有腐蚀性

碱性物质:氢氧化钙(熟石灰)、氢氧化钠(烧碱)、青氧化钾、氨水、小苏打、纯碱、洗涤剂……强碱腐蚀性、某些常用来做洗涤剂

 

酸雨:煤和石油燃烧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越来越多,它们在大气中与水蒸气混合,生成硫酸、硝酸和金属盐类的颗粒,降雨时,雨水夹带着这些酸性颗粒降到地面,形成了酸雨。

二、 酸碱测定判断物质酸碱性用石蕊试剂: 紫色试剂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判断物质酸碱性强弱用 PH 试纸:PH 数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范围通常在 0-14 之间,PH 数值越低,酸性越强,PH 数值越高,碱性越强。PH 数值等于 7 时物质呈中性。

对环境的觉察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 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

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 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7、 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8、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第三节耳和听觉

1、 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 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 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 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 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 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 ×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

×1015米。

3、 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4、 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 物体颜色:

a) 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 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 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

后视镜、化装镜

4、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5、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镜凹面镜

6、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7、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第六节眼和视觉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或实

u 2 f   倒立 缩小 f  v 2f 照相机

f  u 2 f

  倒立 放大 f 2v 幻灯机

u 2 f 倒立 等大 v 2f 测焦距f

u  f 不成像 获取平行光

u  f 正立 放大   放大镜

5、 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6、 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原因 矫正

近视 成像在视网膜前 佩戴凹透镜

远视 成像在视网膜后 佩戴凸透镜

7、 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图见P33-34)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2、 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

外界事物 →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3、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 电磁波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X射线、γ射线等。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还能是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纸币真伪;X射线在医学上可以诊断疾病;γ射线可以杀死肿瘤细胞。

5、 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

 

运动与力

 

一、 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 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 秒中运动1.1m。

速度图象:

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

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 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 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 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 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

 

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 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 力的作用效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 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 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

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 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复习提纲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北极上空 南极上空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6.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 面 的 一 半 , 被 照 亮 的 一 半 为 白 昼 , 背 着 太 阳 的 一 半 为 黑 夜 。

(AC: 昏线)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白昼变成黑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黑夜变成白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BC: 晨线)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原则:东加西减

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为了使1800经线通过得国家和地区处于同一日期,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因此它是曲折得。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中午最大,杆影最短。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5.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年、月、日的科学概念。

(1)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 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2)人们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

(3)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

“日”的概念。

2.历法的种类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阴阳历: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和月相变化周期公历属于阳历,农历属于阴阳历,农历中的月,属于阴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3.闰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2月,平年2月28天,闰年就29 天。

4.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日)叫做一个节气,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

(1)分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2)原因:地壳变动

(3)防震自救的措施: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建。

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常见的地形。

地形类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

平原 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2.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2) 等高线分布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平坦区域峭壁 等高线相交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低凸出

3.地形的变化

(1)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

(3)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主要是指风力、流水、波浪、冰川作用、生物等,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溶洞,三角洲和平原。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

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八年级

  上册

生活中的水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m

ρ= —--(公式变形:m=ρv v=m / ρ)

v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 3或厘米 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 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 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 密度的单位:千克/米 3 或 克/厘米 3,

(2) 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 3=1000千克/米 3 1kg/m3=1×10 -3g/cm3

(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 3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 1×10 -6 m3 1吨=1000千克=1×10 6克

1毫升 = 1×10 -3升 1升=10 -3 m3

4、密度的测量

(1) 测量原理:ρ=m/v

(2) 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 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 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 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

6、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7、 压强的单位:帕

(1帕=1牛/米2,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

8、 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A、 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 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

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 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 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 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 P=ρg h)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 方向:竖直向上

 

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 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 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 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4、 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 =V物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 <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5.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 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 < 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 时,悬浮

6.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 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 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

――用汽油擦洗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 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

(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计算公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 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1. 水资源 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

0.3%

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

3.水的净化

(1) 沉淀法——自然沉淀法: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2) 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3) 蒸馏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 大气的压强

1、 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把…………

 

(答题模式)

(2) 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 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 大气压强的大小:

 

A、 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 (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B、 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D、 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2) 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 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

 

第二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 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A、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 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C、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

2、 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A、高山反应B、拔火罐原理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3、 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

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高压锅的使用原理

4、 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A、 真空压缩保存袋

B、 吸尘器: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原理: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气压差,在这一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气压差越大,吸尘器能力越强。

第三节

1、 风是怎样形成的?

A、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B、 风: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 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风速

A、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常用的风向有八种,表示方法:○—— 东风气象观测中常用风向标观测风向

B、 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米/秒、千米/时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有0—12级,气象观测中常用风速仪观测风速。

3、 风与人类的关系:A、有利----风是一种资源,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等;

B、不利-----破坏性风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第六节 为什么会降水

1、 空气的湿度:大气中水蒸气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1)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2) 空气湿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所能含有的水汽越多。所以空气湿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 观测湿度的仪器是:湿度计,最常用的湿度计是:干湿球湿度计,它实质上是两支特殊的温度

 

计。还可用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

(4) 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然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可以得出相对湿度。

(5) 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6) 天气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大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翅膀变软,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2、 降水

(1) 降水的形成条件:A、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

B、 气温继续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水汽凝结

C、 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

即云、雾等

D、 水珠、冰晶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3) 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度量单位----毫米;测量仪器---雨量筒

第七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 获得天气预报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 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或气象预报;

(2) 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3) 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2、 怎样看天气预报

(1) “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

“少云” 指天空的总云量在5/10到3/10,“晴”指天空总云量在3/10 以下

(2) 小雨: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中雨:12小时内降水5~15毫米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1) 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台风

(2) 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A、高压系统:天气晴好, B、低压系统:阴雨天气

C、冷、暖锋面系统:锋面上天气变化比较复杂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升温天气

 

冷锋 暖锋

3、 特殊的天气系统:台风------实际上是属于强低压系统

第八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

(1) 气候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 天气与气候:

 

A、 区别:短时间与长时间;

B、 联系: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如:长夏无冬、秋高气爽等。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天均为秋高气爽,但不代表没有下雨天。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A、 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我国的纬度位置:主要在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地区在热带

例子:我国最南的海南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就是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A、 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什么?

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比热表的阅读: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C、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夏季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

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3)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A、 定义: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

B、 季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C、 风向:

 

夏季------吹夏季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 低,气压高,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冬季-------吹冬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D、 性质: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故干燥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故湿润多雨

E、 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

(4)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A、 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B、 山地的迎风坡――多雨, 背风坡――少雨

C、 我国降水最多的城市:台湾火烧寮

 

原因:该市位于台湾山脉东侧的迎风坡上,有丰富的地形雨。

第九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候

1、东部季风气候

(1) 、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而降水主要来自湿润的夏季风

(2) 、季风气候区的范围: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

(3) 、季风气候的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4) 、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

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5) 、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 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 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D、 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6) 嘉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可能形成台风、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

2、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1) 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指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

(2) 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随季节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3) 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日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如棉花、瓜果的生产,吐鲁番的瓜果特别甜。)

(4) 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

仙人球的茎为什么那么粗,叶子为什么会变成刺?

为了适用干旱气候,粗的茎利于储存水分,叶刺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屁股的原因?让凝结在身上的水沿着身体流到嘴里,这是它们获得水分的主要办法

3、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和洪水

(1)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

危害: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危害:A、大风;B、暴雨;C、风暴潮,

有利:在干旱的季节,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3) 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自然原因:持续性降水、台风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侵占河道,城市的无序发展等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 人类活动与气候密切相关

A、 有利于改良气候的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的农业灌溉等

B、 引起气候恶化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过度放牧。

(2) 温室效应--------指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增强,使全球的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人为原因:能源的大量耗费;破坏森林

(3) 城市的“热岛”现象------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1、 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对生物的行为都有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各种刺激也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2、 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3、 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

4、 含羞草对触动能作出反应,不能对声音作出反应。含羞草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是叶子。

第二节 神奇的激素 1、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时,发现胚芽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会弯向光源生长;如果切去胚芽尖端,胚芽就不生长,也不弯曲,如果将胚芽的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胚芽则直立生长;如果单侧光只照射胚芽的尖端,胚芽仍然向光源弯曲生长。

2、 温特实验把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再将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会向放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3、 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由于这种物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4、 生长素不仅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还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但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人们常利用它来防治杂草。

5、 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时,使植物产生的生产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背光侧产生生长素多,细胞生长快,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6、 后来,科学们又陆续发现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

7、 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人体内血糖的含量基本上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8、 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以促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9、 人体内分布有许多内分泌腺,它们会分泌相应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0、 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脏分泌胰岛素。卵巢、睾丸分别分泌雌、雄性激素。

11、 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人体各部位。激素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和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

12、 激素分泌不正常带来的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病幼年生长激素不足 侏儒症 幼年甲状腺激素不足 呆小症幼年生长激素过多 巨人症 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成年生长激素过多 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过多 甲亢

 

第三节 神经调节

1、 人感知环境中的刺激后,会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

→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是许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

2、 在眼的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鼻粘膜上有嗅觉细胞,味蕾中有味觉细胞,这些细胞都属于神经细胞。

3、 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

5、 脑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又分为左右两部分。大脑表面称为大脑皮层,表面有沟、回、裂,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6、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并保持身体平衡。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7、 脊髓是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有许多低级神经中枢,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另外还是脑与躯干和内脏之间的重要信息传递通道。

8、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

9、 能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10.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有时能控制一些大脑以下的低级神经中枢。

11.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非条件反射。另一类是能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1、 自然界中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如婴儿的吮奶、企鹅的求偶、雏鸟的索食、蜜蜂的舞蹈语言。

2、 有些动物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这样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

3、 人的学习行为更为复杂。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

 

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如看见美味食品的文字介绍时,会分泌唾液。

 

第五节 体温的控制

1、 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鸟类、哺乳类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

2、 通常可在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体温,不同部位测得的体温有所不同。直肠略高,腋窝略低。人体体温正常在37℃左右。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3、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 人在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骨骼肌成为最主要的产热部位。

5、 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6、 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的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7、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体温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产热多而散热困难,便会出现中暑现象。

8、 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同时,在不同温度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对体温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电路探秘

1、 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2、 通路: 接通的电路 (闭合开关)

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

短路:电路中没有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的电流的比较:

电路状态 通路 开路 短路

电流大小 电流正常 没有电流 电流过大

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

4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 V

A、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B、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C、整个电路图最好呈矩形; D、图要完整美观,横平竖直,简洁、工整。

串联和并联

5、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

(1)串联电路-----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流到负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2) 并联电路-----电路中有分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两条或两条以上.

1. 电流(1) 电流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金属导体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外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3)电流的符号 I

(4)电流的单位: 安培(A), 毫安(mA ) , 微安(µA)。1A=103mA,1mA=103µA

2. 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

(1)量程: 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

A、 当使用0~0.6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0.2A,每小格表示0.02A。

B、 当使用0~3A量程时, 每大格表示1A, 每小格表示0.1A 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后读数”。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②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③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电路接完后,接通电源前必须先选较大的量程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①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②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③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

④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

第三节 物质的导电性

1 . 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 了解检测电路图

2.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

3. 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如金属被腐蚀,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

4.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锗,硅.应用于电子技术和无线电工程上

5. 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导体内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一般非金属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因此它们几乎不能导电。

6. 电阻

 

A、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

B、 电阻越大,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弱。

C、 电阻用字母R表示。它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1兆欧=103千欧=106欧

第四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1、 如果不考虑温度的影响,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

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的电阻就大。

2、 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某些材料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突然消失,就会出现超导现象。

 

3、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方法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许多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即它有多个变量,在实验中为了正确分析各量之间关系,必须保持其它量的不变,然后研究某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第五节 变阻器的使用

1、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电阻大小来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台灯、电话和扩音设备等都是通过改变电阻来改变电流大小,从而起到调节灯泡的明暗,控制音量的作用。

 

2、 滑动变阻器:

(1) 原理和作用: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 使用方法:①要与控制电路串联 ②连入电路的两个接线柱必须是“一上一下”

 

③为了保护电路,在电路接通前应把滑片移到使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的位置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一定)

④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第六节 电压的测量

1、 水与电类比

(1) 抽水机:把B处的水抽到A处,使A、B间保持一定水压,从而形成水流。

(抽水机→水压→水流)

(2) 电源:使电源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正负极间存在电压,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电压→电流)

2、 电路中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A、有电源存在电压 B、闭合电路

3、 电压:(1)电压用字母U表示(2)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为V;更大的单位有千伏、毫伏和微伏换算关系式:1千伏=1000伏 1伏=1000毫伏 1毫伏=1000微伏

4、一些常见的电压值:A、一节干电池:1.5V B、对人体安全的电压:≤36V

C、照明电路电压:220V D、一只蓄电池:2V

5、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1) 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使用:①必须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②把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接在跟电源正极相连的那端

 

 

 

 

 

下册

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提纲

§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 符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2、 模型: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2、 物质的构成:如右图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 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比是26个英文字母可组合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

②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③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如金刚石和石墨。

④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1.3原子结构的模型

1、 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②历程: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实心球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行星绕太阳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电子云模型

2、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显电中性)

4、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的质量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忽略。

5、 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家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 夸克构成,对夸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上的一个热点。

6、 元素:科学上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7、 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由广泛的应用。

8、 带电的原子――离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会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小结: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4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4、 物质的分类:

5、 常见的元素符号:

①金属元素:钾

(钡

②非金属:碳

③稀有气体:氦

6、元素的分布:(不均匀)

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元素:

人体中: 等;海水中 等。

物质(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1.5表示元素的符号

1、 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来表示元素,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

2、 元素符号的含义:既有宏观的含义,又有微观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3、 表: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涵义及相互关系:项目元素原子离子分子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涵义只分种类不论个数

既可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在化学反应中

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可分为原子组成物质

 

1、 熟练记住常见的16种元素符号:

H、O、C、N、S、Si、Na、Fe、Cu、Cl、Ca、Ag、Al、I、K、P

 

§1.6表示物质的符号

1、 化学式:

 

化学化的书写要注意规则:

①单质化学式书写时要注意稀有气体通常用元素符号直接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金属和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氢气 氧气 氮气 氟气 氯气

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通常可以根据读法来写,且要注意通常用原子个数(或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化学化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成“某化某”。

化学化所传递的信息: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该种物质的1个分子;③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④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及原子的数量。

2、 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时在元素的右上角要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带电原子团是较为复杂的离子,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所带的电荷数。

3、 化合价:

①、 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化合价只在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

②、 化合物里元素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零

②、记住常见的化合价:

H、K、Na、Ag、NH4为+1价;Ca、Mg、 Ba、 Zn 、Cu、 Fe(亚铁)、 Hg为+2价;Al、

Fe为 +3价;F、Cl、NO3(硝酸根) 、OH(氢氧根)为-1价;

O、S、SO4 (硫酸根)、CO3(碳酸根)为 -2价;

2、化合价的计算的总原则:①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三个步骤:

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 相对原子质量:涵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得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无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由于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4),所以: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3、 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①求得该物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求得组成该物质得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③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得质量分数;

④结合第③种计算,在已知该物质的实际质量时,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实际质量

  第2章知识要点:一、 空气

1、 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 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 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 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 氧气和氧化

2、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3、 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 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3)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4、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5、 氧气的制取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利用谐音巧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 ③定:固定试管 ④点:点燃酒精灯⑤收:

用排水法收集 ⑥离:将导管移离水面 ⑦熄:熄灭酒精灯,即停止加热

4、 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即“一变二不变”)如二氧化锰。

5、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可燃物燃烧条件:① 要有充足的氧气②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由此可得灭火方法: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3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 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 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6、 灭火和火灾自救

1、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燃烧条件 跟氧气充分接触

(2)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

(3) 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三、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2)分解反应:A B+C

(3 复分解反应 AB+CD AD+CB (4)置换反应 A+BC B+AC

2、 质量守恒定律  

(1) 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 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①原子种类 ② 元素种类 ③ 原子数目 ④ 物质总质量

3、 化学方程式。

 

(1)书写要领: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须注.明,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示。

 注意:

a. 化学式务必写正确;

b. 催化剂只能写在“=”的上下方,不能当成反应物、生成物;

c. 要注意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d. 注明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若反应物中也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物的气体不用

“↑”来标明),沉淀用“↓”。

(2) 配平:a、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b、标志:等号左右两边每一种物质的原子个数分别相等。

(3)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质的方面: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宏观上)。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量的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之比。 

方面   表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4) 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

设未知数         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求出已知物和待求物之间的质量比

 

(即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之比)       列出比例式       求解         简明地写出答案。 

注意事项:①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是气体的体积时,应先将其换算成质量。

③代入化学方程式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涉及到的公式有: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总质量×纯度(或1-杂质的质量分数)

四、 生物的呼吸  

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 呼吸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鼻腔鼻毛: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

黏膜:分泌黏液,有丰富的血管,有嗅细胞咽:通道喉:

气管、支气管

部分支气管

肺泡管(有很多肺泡)

肺泡: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2) 、呼吸运动

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 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  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 导致肺内气压减小 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 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 胸腔容积缩小 肺 借

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   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2) 肺泡内气压变化 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2、 动物的呼吸: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 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4、 人的呼吸作用:在活细胞内进行。

反应式为:C6H12O6+O2 酶 CO2+H2O。

动物、植物均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

(五)呼吸作用

              反应式是:C6H12O6+O2酶 CO2+H2O。 

1、 呼吸作用   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意义: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 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的过程,因此对已收获的果实、种子等要设法减弱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1、 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 

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的式子  

二氧化碳+水光有机物+氧气叶绿体

4、 实质: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的过程。 

5、 意义是:①构成生物体;②供生命活动需要;③供生物呼吸。 

检验淀粉的方法:滴加碘液。 

4、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淀粉)+氧气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 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

③ 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5、 二氧化碳

①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③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可溶于水 ④三态变

 

化,其固体称干冰。

(3)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 不能供呼吸 ②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 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

CaCO3 +H2O  

(4) 二氧化碳的用途:①灭火 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

③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6、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有无光都能进行

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三、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 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 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 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 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 保护臭氧层。

(1) 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 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1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2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 温室效应。

(1) 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 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 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四、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 ②土地沙漠化 ③车辆尾气的排放

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空气污染的种类:①汽车尾气 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 ③ SO2 ④酸雨保护空气 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保护空气的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 控制污染源 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 ④ 植树造林。

附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二步: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第三步: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第四步: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第六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第七步:熄灭酒精灯。

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

1.土壤中的土壤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种类有矿物质颗粒、有机物、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

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书本P77页图3-2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替换法;注水法;差值法)若所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0;此块土壤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

(1) V1>V2 ,因为土壤间隙中有空气。电与磁 知识点

V1V2

一、磁场  V 100%

1、 磁体的几个基本概念:

磁性:磁体能够吸引钢铁一类物质的性质。

 

磁极:磁体上吸引钢铁能力最强的部分---南极(S)和北极(N)

指南北的性质:将条形磁体从中间用细线悬挂起来,静止时一端会指北,另一端会指南。

磁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能使放入其中的磁针偏转。

磁感线:把小磁针在磁场中排列的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

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N极)出发,回到磁体的南极(S极)。

2、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极间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

磁极相互吸引。

3、 磁场的方向:1、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位那点磁场的方向;

2、把磁感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定位那点磁场的方向。

 

4、 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

(1) 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2) 地磁的南极 在 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北极 在 地理的南极附近;

(3) 地磁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存在一个偏角,叫磁偏角。最早由我国宋代的学者沈括发现的。

5、 磁化:使原来不具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1) 软磁性材料:被磁化后,磁性很容易消失。如:软铁。

(2) 硬磁性材料:被磁化后,磁性能够保持。如:钢。(可做永磁体)

(3) 磁化的方法:在磁体作用下(如接触、摩擦、接近)或在电流的作用下。

二、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1820年,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1)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2)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2、 通电螺线管和电磁铁:

   

相同点 (1) 磁性的有无通过电流的通断来控

(2) 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3) 磁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制;

不同点 磁性的强弱与有无铁心、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 磁性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关。

3、 电磁铁的应用:电磁起重机、电动机、发电机、电磁继电器、电铃、电话、

磁悬浮列车(悬浮原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三、电磁继电器 (主要优点:安全用电)

1、 电磁继电器的结构: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

高压工作电路组成。

2、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的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

路的装置,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3、 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锥形纸盆

构成。

四、电动机和磁生电(发电机)

1、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实验表明:(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2) 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3) 当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中任意一个改变,导线受力

的方向发生改变;两个同时改变,导线受力的方向不发生改变。

2、 电磁感应现象(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

实验表明:(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3、 电动机和发电机

电动机

  发电机

 

原理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电磁感应现象  

结构 转子:线圈和换向器定子:磁体和电刷 转子:线圈和铜环定子:磁体和电刷

(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

能量 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其他 换向器的作用: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 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一转,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两次。(照明电的频率50Hz表示线圈转50转/秒,电流方向改变100次/秒)

 

(2)这种情况下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将土壤浸出液过滤、蒸发、结晶,最终在坩锅内得到的物质是无机盐 。

4、土壤的形成过程:  

a.岩石由大变小(风化现象) b.有机物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过程

§3-2各种各样的土壤

 

1、 影响土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 ,土壤中矿物质颗粒根据大小分砂粒 、 粉砂粒 和 黏粒 三种。

2、 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 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 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和 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相等,土壤质地较均匀) 三种。其中土壤通气性,透水性最强,保水保肥性最弱的是 砂土类土壤 ,土壤通气性,透水性最弱,保水保肥性最强的是 黏土类土壤 。三种土壤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 壤土类土壤 ,因为 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该土壤中空气与水分的比例 接近1:1 ,而在砂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 大于 水分,黏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 小于 水分。黏土 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因为其 粉粒、黏粒 多,黏 性强,这样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强 ,但通气透水能力 弱 。

A、黏土类土壤B、砂土类土壤C、壤土类土壤

§3-3植物与土壤  

1.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都是通过根这一器官吸收进入植物体中。

3.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 根系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直根系(大豆,青菜,菠菜),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须根系(小麦,水稻,玉米,葱) 。

4.书本P87页图3-15“根的吸水部位在哪里”的实验中:证明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的 根尖 位置。

5.读书本P88页图3-17根尖的纵切面显微结构图回答

1、根冠2、分生区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可以使根的细胞数目不断增加。

3、 伸长区中细胞显著伸长,能较快生长,因而能使根长长,使根不断伸向土壤深处。根的长度能不断增加,就是因为分生区细胞能分裂和伸长区细胞能伸长的缘故。

4、 根毛区:内有导管(把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茎)。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根毛区有大量的根毛。根毛伸入土壤颗粒的空隙内,大大增加了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

 

5、植物根尖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区


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6.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是: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高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水总是从多的地方流到少的地方去);反之,细胞失水。

 

问: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时为什么要带土移栽?

7.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N元素:缺少的话使植株矮小,叶色发黄;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P元素:缺少的话使植株暗绿带红;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成熟提早

K元素:缺少的话使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带了许多褐斑;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8.淡水中出现“水华”,海洋里出现“赤潮”,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水体中 氮 元素和 磷 元素含量过高,最终会使水中的溶解氧 下降。

§3-4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1.根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是通过 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2.千姿百态的茎主要可分为 直立茎(茎较坚硬,能直立,如甘蔗,果树)、攀援茎(用卷须等攀援他物上升,如葡萄,黄瓜)、匍匐茎(平卧于地,长不定根,如草莓,番薯,西瓜)、缠绕茎(借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如牵牛花,菜豆)这样四种。

3.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从里到外依次是:①⑤③④② ;(①髓由薄壁细胞构成,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②树皮;③形成层;④韧皮部;⑤木质部。);导管(长筒形死细胞)在木质部(还有木纤维,起支持作用) ,其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输送 水 和 无机盐 ;筛管

(长筒形活细胞)在 韧皮部(还有韧皮纤维),其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输送 有机物 ;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 形成层,它能不断地进得细胞 分裂,使茎变粗。

4.水稻、小麦、等植物不能变粗的原因是其结构中没有形成层;木制家具主要利用的是茎

的木质部 ;

§3-5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1、 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从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 根吸收的水约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

 

3、 蒸腾作用的意义:

⑴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不致受害。

⑵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⑶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4、 蒸腾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气孔周围如果湿度大、气温低、光照弱,则蒸腾作用就弱;湿度小、气温高、

 

光照强,则蒸腾作用就强。

5、 实验发现水是从叶的 上下表皮 中散发出来的。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 多于上

 

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说明:一般情况下: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的气孔。

6、 叶的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对叶起保护作用.半月形的是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在蒸腾作用时,叶中的水就是以气体状态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水分充足时,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放;水分不足时,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7、 气孔是水分蒸腾的通道,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的门户。

8、 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根吸收(水分、无机盐)→根、茎、叶中的导管→叶肉细胞

→表皮的气孔→大气


扫码下载电子版文档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电子版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